- 首页
- 相关资讯
碳市履约季正值盛夏,难耐酷暑,还是畅爽清凉?
作者:李雪玉
2013是中国碳市元年,共有5个交易试点启动。2014是中国碳市大考之年,成效决定碳市未来走向。
除年初启动的湖北碳市和姗姗来迟的重庆碳市,今年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深圳,五个碳交易试点都已进入履约急速通道,具体履约时间见下图。
五大碳交易试点配额总量及履约时间图
酷暑之下,政府和企业齐忙碌
在履约通道开启的初始阶段,企业并未表现出业内预期的活跃度,虽然碳市价格偶有高点,但成交量远远不足,甚至有些试点的受控企业还处于未开户或未激活账户的状态。面对企业的履约困境,以及冷漠的态度,各试点纷纷出招强势推进履约。
上海是表现最好的试点,截至6月20日,碳市累计成交量117.14万吨,累计成交额4541.7万元,在全国碳市场中位居前列。同时,全国第一个完成履约义务的企业来自上海,全市191家试点企业中,已有136家完成清缴,履约企业超过80%,目前仅有约55家企业未完成配额清缴。
广东和天津都已明确推迟了企业履约期限,为企业争取更多的时间完成配额清缴,此外,广东进一步推出第五次竞拍为企业提供最后的履约良机。北京和深圳虽未推迟履约期,但北京专门成立了5个碳排放监察小组进行碳排放审查,并责令未履约企业限期整改。深圳则首次推行配额拍卖,只为减缓企业履约压力,现完成履约的企业已超六层。
除此之外,各试点已非常明确的展示了迎接履约的严肃姿态,以及惩罚的力度和决心。,从五大试点的惩罚机制(详见下图)来看,主要从罚款、下一年度配额受损、社会信用曝光、取消财政资助资格或其他激励机制的参与机会四个方面作为着力点。
其中,深圳惩罚机制覆盖范围最广,是实现上述四个方面全覆盖的唯一一个试点。广东是对企业下一年度配额处罚最重的试点,不仅要求企业对当年未履约配额进行5万元罚款,而且要求在企业下一年度配额中扣除未履约部分2倍的配额。
广东、深圳和上海三个试点对企业碳信用的曝光做了明确规定,上海、天津和深圳三个试点对未履约企业申报财政资助资格以及相关激励机制的参与机会做了明确限制。
五大试点惩罚措施解析图
在试点的种种努力之下,企业面对这样的惩罚力度和违约成本,不得不打破旧有的观望态度和不作为。原本持冷的一级、二级市场,终于迎来了盛夏该有的高温。
6月中国碳市量价齐升,是开市以来最为活跃的时期。
天津市场碳价明显走高,已升至40元每吨左右。
北京和上海碳市价格基本维持稳定,但成交量上涨,北京本月成交约31万吨,上海成交量高达80万吨。除此之外,北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26日完成2笔协议转让,总交易量51.41万。其中一笔协议转让达到40.63万吨,是迄今为止七个碳交易试点中最大的单笔协议转让。
广东碳市第五次竞拍以60元底价拍出配额136.287万吨,本次拍卖完成后,未参与拍卖企业仅剩6家。二级市场本月共出现三笔成交量在万吨级的交易,总计约45万吨。
深圳碳市唯一的一次竞拍虽然没有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具有竞拍资格的200余家超排企业中,仅有不到一半的企业参与竞拍,而20万吨的拍卖总量,最后只成交了约1/3。但深圳碳市二级市场确出现了格外活跃的场面,成交量可谓是日日走高,本月累计成交达83万吨。为此,深圳碳市已做出延长日交易时间的决定。
酷暑过后,便得清凉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各试点控排企业履约已近尾声,本月履约进度的推进奠定了中国碳市大考的基本成绩。此次大考,也许个别试点会出现完美收关的结局,对于受控企业,也许会出现有人欢喜、有人忧的局面。
然而,大考之后,受控企业不管是喜、是悲,都需要认真思考以什么样的姿态参与今后的碳市,以什么样的行动把握未来的碳机遇。
各试点有责任帮助企业提高能力建设,推动碳金融健康有序地发展,让碳真正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发挥作用,届时,不妨借鉴美国加州碳交易体系对履约节点的设计,加州每三年才会经历中国碳市今年的大考,三年中的前两年,只需提交年排放30%的配额,第三年补齐配额即可。三年的履约期,可以避免受控企业因产量变化、季节或天气变化和其他原因造成的排放量波动,以及因资金周转等因素带来的履约影响,同时留给企业更多的时间框架去调控碳资产,去合理安排履约进度。